东南学术

访问量:597865
日访问量:20

  • 从世界观的高度上认识和坚持党的基本经验

    蔡彦士

    <正>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在七十年的斗争中,我们党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前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这是极其准确的概括了我们党七十年来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基本实践、基本经验。为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从世界观的高度上来认识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认真总结自己的新鲜经验,正确的汲取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教训,坚定信心,独立自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争取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必将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

    1992年01期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3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4 ]
  • 要充分肯定社会科学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郑又贤

    <正>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在生产力的三要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中,无一不是同科学技术相联系的。劳动者掌握科学技术的状况,直接影响着他改造自然界的实际能力;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的进步程度,更是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密不可分的;即使在劳动对象中,也处处凝结着科学技术进步的成果,即使它越来越广泛地被挖掘和利用。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它在生产力中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在现代生产力中,科学技术是最活跃的因素,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92年01期 8-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62 ]
  • 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从改革实践引起的理论思考

    罗郁聪

    <正> 一自从商品交换产生,尤其是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出现之后,市场调节就应运而起了。可以这样说,一有商品交换就有市场;商品经济由市场调节,市场调节是自发、盲目的。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达到了顶峰,从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调节手段——所谓“看不见的手”。这一理论观点,已为历史事实和现状所证明。当然,资本主义国家也制订“经济计划”。不过,资产阶级国家干预经济的所谓计划,只是通过市场预测为垄断资本提供情报,通过增减税收、调整利率和信贷、实行补贴等办法来影响垄断资本的决策而已。这样的计划没有约束力,即使称之为调节手段,作用也不大。日本经济学家

    1992年01期 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2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1 ]
  • 论所有制形式与特殊所有制——兼论公有制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

    郑福明

    <正> 一在马克思看来,诸如公社所有制、家庭所有制、国家所有制等所有制形式,与诸如小生产者所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等具有社会性质的特殊所有制之间,首先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划分依据。所有制形式是指生产的主客观条件结合的社会组织形式。它是生产条件归属的社会组织形式、生产条件占有(即生产条件支配和使用)的社会组织形式、劳动占有(即劳动产品分配)的社会组织形式的统一。由于生产条件结合的这些组织形式的现实存在形态是劳动的

    1992年01期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6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1 ]
  • 论竞争机制与企业活力

    杜国林

    <正> 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以来,如何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活力,已成为全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我认为,增强企业活力,除需要有外部配套改革的条件保证外,从企业本身来说,其关键仍在于需要建立一个能适应外部环境的经营机制。而把竞争机制引入企业,又是企业经营机制充分展开的前提条件。我们知道,有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竞争。《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

    1992年01期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8 ]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与思考

    林振平 ,聂尚颖 ,江化开

    <正>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实践中前进一年来,在省委和各级党委领导下,经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团结奋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朝着即定目标前进,结出了丰硕的成果,突出反映在: 以培养新型的农民为目的,全面加强教育和培训。广大农村干部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只有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造就一代新型的农民,才能使新农村建设一年胜过一年,创造出新的业绩。为此,各级党委着重从三个方面来抓:一是以开展社教为契机,坚持用社会主义思想占领农村阵地,进一步把广大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调动起来。今年全省40.2%的村,开展第一期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由于工作中始终坚持正面教

    1992年01期 24-2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98 ]
  • 试论贫困地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

    吴尚宇

    <正> 在我国,不仅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而且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最近,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在全面总结80年代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成就的同时,提出了90年代的主要任务,明确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据此,为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进一步搞好国民经济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基层政权,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992年01期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43 ]
  • 提高素质 跨世纪领导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

    陈元邦

    <正> 我们已经步入九十年代,正在走向世纪之交,在这世纪之交中,要使我国走向兴盛、富强,实现党中央确定的各项战略目标,领导人才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提高素质,是跨世纪领导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一、领导人才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社会兴衰成败,这是历史的一条客观规律历史上的政权,大都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周期率。执掌政权的各级官吏的素质是导致周期率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什么历史上的政权在建立之初都显得特别有生机,原因

    1992年01期 32-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0 ]
  • 论特区经济运行机制总体模式

    徐金水

    <正> 特区经济运行机制总体模式,既是个理论问题,也是个实践问题。它关系到特区建设的成败。我国特区十年的实践和理论探索,已初步形成一个在计划指导下以市场调节为主的模式,笔者

    1992年01期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7 ]
  • 论经济特区的避税问题

    黄端

    <正> 税收对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目前我国税收已占全国财政收入的90%以上,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税收是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间接管理和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的经济杠杆,对促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经济特区,如何正确地运用税收这一经济杠杆,对鼓励外商投资,促进经济特区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就经济特区的避税及避税应用问题进行分析,以探讨如何充分发挥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加快经济特区的经济发展。

    1992年01期 39-4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7 ]
  • 厦门特区劳保医疗制度改革的探索和研究

    张友琴

    <正> 以保障企业职工的伤、残、病为目标的劳保医疗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经过近四十年的运行,它为保障我国广大职工的身体健康作出了重大贡献,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制度日益显示出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面。改革医疗制度已成为我国“八五”计划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根据厦门经济特区创办十年来实践,探索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工程之一的劳保医疗制度改革,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有益的。它可以为全国性的改革探索一条路子,并直接为经济特区的改革服务。

    1992年01期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0 ]
  • 劳动力商品与按劳分配关系辨析

    李秉濬,卢厚实

    <正> 前几年理论界有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力也是商品,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其实质就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这种观点很值得商榷,对此我们谈些粗浅的看法。一劳动力成为商品是有历史前提的,即马克思所指出的劳动者一无所有和劳动者获得人身自由。如果我们把这种前提硬性地搬进社会主义社会,从而得出社会主义劳动力也是商品的结论,这是极其错误的。

    1992年01期 49-5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43 ]
  • 杰出的工人哲学家狄慈根的认识论思想探析

    姚安泽

    <正> 德国制革工人约瑟夫·狄慈根(1828—1888)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而且是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发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工人哲学家”。他出生在德国莱茵省科伦市附近的一个叫肯堡的小山庄的制革匠家庭里,由于家境贫寒,他念了二年中学后便被迫辍学在他父亲的制革作坊里做工。他勤奋好学,走上了革命道路后,经历了“由政治到哲学,由哲学到认识论”,而成为一个自学成才的工人哲学家,成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好的战友和学生之一,而他的认识论思想特别值得人们的探析。

    1992年01期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4 ]
  • 公民环境权刍议

    陈泉生

    <正> 公民环境权是伴随着环境侵害问题而产生的权利概念,它的讨论和研究始于本世纪六十年代初,随后不断迅速发展.从而成为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本文拟对其作初步探讨,以求教于法学界同仁。一、公民环境权的创立我们知道,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是自然环境的产物,同时又是自然环境的改造者。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限于对自然认识水平的低下,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尚不足以破坏自然环境,因而环境资源被认为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任何人无须支付任

    1992年01期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4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72 ]
  • 郑振铎与民族传统文化

    林荣松

    <正> 郑振铎是五四时期新文学营垒中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整理研究并在实践上取得丰硕成果者。认真考察郑振铎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可以为我们审视新文学的历史道路,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一郑振铎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极大兴趣。他在五四及以后的几年中,连续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大力鼓吹对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学的整理研究。《新文学建设与国故之新研究》开篇就说:“我主张在新文学运动的热潮里,应有整理国故的一种举动”。他参与发起组织的“文学研究会”,在《简章》中明确提出“整理中国的旧文学”为其宗旨之一。他还利用自己

    1992年01期 64-6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41 ]
  • 也谈《龙湖集》真伪——兼评《陈元光<龙湖集>校注与研究》

    杨际平

    <正> 陈元光于唐垂拱年间创置漳州,为闽南地区的开发做出贡献,是一位值得纪念的历史人物。近年来,围绕陈光元家世、籍贯与《龙期集》的真伪,闽、豫两地的地方史志工作者有过激烈争论,但意见仍很分岐。这里仅就《龙湖集》真伪问题补充几点意见。关于陈元光的籍贯、家世问题,笔者拟另文探讨,这里不赘。

    1992年01期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41 ]
  • 战后东南亚华侨华人认同研究的共识与分歧

    郭梁

    <正> 一对战后东南亚华侨华人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问题,学术界近年来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和热烈的讨论,其焦点是华人的认同和同化问题。通过研究和讨论.大多数学者已基本取得了共识。大家认为,华侨在战后40余年间经历的变化,是华侨历史上最深刻、最剧烈的变化。概括起来,主要的变化是:

    1992年01期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92 ]
  • 高校在反和平演变中应澄清的种种谬论

    廖福林

    <正> 西方敌对势力和国内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歪曲事实,散布诋毁党和社会主义的种种谬论,企图蒙骗那些政治上幼稚的人,并以此动摇一些人对党和社会主义的信念。这些谬论成为帝国主义实施和平演变的一个重要思想基础。我们务必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批判他们散布的种种谬论,澄清那些被混淆的是非和被搞乱的理论。并把这种批判作为高校社会主义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

    1992年01期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0 ]
  • 把握粮食市场特点 搞活议价粮食经营

    卢来成 ,朱镇生

    <正> 新的粮油统销顺利出台后。粮食市场是稳定的。但在这个稳定的粮食经济平衡状态中,粮食市场悄悄地发生了一些变化,其显著特点:一是平价供应减少,市场调节扩大;二是计划内的粮食市场由卖方市场逐步向买方市场转化,粮食消费者的购买主动权得到强化;三是粮食买卖场所发生转移,销售全过程的服务向高层次发展。四是粮食消费需求多层次化,粮食市场容量具有可扩充性。由此可见,粮食“价改”推动了粮食经济运行机制向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

    1992年01期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2 ]
  • 我省流动人口现状及治理对策

    吕瑞华

    <正> 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改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建规模的不断扩大,福建流动人口骤增,给社会治安、交通运输、计划生育等管理带来一系列问题。目前我省流动人口有以下几个特征: 1、流动人口增长速度快。1990年与1982年相比,全省流动人口增加54.40万人.增长2.25倍。2、流动人口中,男女性别比为112.65:100,且年龄构成轻。3、流动人口全省较集中分布在福州、

    1992年01期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2 ]
  • 年俗元宵探源

    丹桔 ,青新

    <正> 元宵节起于何时?为什么元宵夜要点花灯?元宵节要吃汤元? 中国汉朝以前没有“元宵节”,仅有楚先民通宵点灯,祭礼神祗的民俗活动。后来进京建立汉王朝的刘邦,把楚文化的民俗信仰崇拜也带到新的汉王朝中,《史记·乐书》记载:“汉家祀太一,以昏时祠到旦。”这正是“通宵点灯迎黎明”,由此逐步衍生成元

    1992年01期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