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学术

访问量:597852
日访问量:7

  • 回眸审美自觉中的“崇高”之维——一种对德国古典美学中崇高范畴嬗演的考辨

    黄克剑

    从康德到黑格尔 ,“崇高”在美学乃至整个哲学沿革中的境遇牵系着人的境遇。无论是康德、席勒还是谢林 ,都是把“崇高”与“美”(优美 )作为审美判断或美感直观的两个性态有别的维度提出的 ;黑格尔依然沿用了作为审美范畴的“崇高” ,但他只是把它置于“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唯一被认可的审美维度下 ,赋予它以阐释“艺术前的艺术”的使命。美学在康德、谢林、黑格尔那里都只是价值祈向隐然可辨的哲学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 ,“美”和“崇高”的价值在怎样的分际上被确认取决于不同哲学体系的价值重心。一如悲剧的衰微 ,“崇高”违别我们已经够久了。“美”正渐次沦落为当年叔本华所鄙弃的那种“媚美” ,与“告别崇高”的轻佻呼叫相唱和的是熹音湛湎中的人们的泛艺术嬉戏。然而 ,文化危机的消息毕竟早就报告着某种可能的运会 ,它在警示人们作必要的人文自审时也提撕人的审美心灵再度唤起那富于悲情的“崇高”的一维。

    2004年01期 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8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81 ]
  • 专题研讨:中国传统思想近代转型研究

    蒋广学

    2004年01期 1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2 ]
  • 顾炎武与浙西史学

    许苏民

    中国史学的近代转型 ,始于明清之际。由黄宗羲开创的注重人文价值的浙东史学和由顾炎武开创的注重科学实证的浙西史学 ,分别代表了传统史学近代转型的两种思想进路 ,而浙西史学与同时期兴起的西方近代实证主义史学更具有本质上相通的可比性。从顾炎武对“六经皆史”的史事论证 ,到钱大昕论“《尚书》《春秋》实为史学之权舆” ,反映了中国学术从经学独尊向着建立以史学统摄经学的近代历史科学转型的趋向 ;从顾炎武拒斥“《春秋》笔削大义微言” ,到王鸣盛、赵翼、钱大昕对“《春秋》笔法”和“宋儒法戒”的全面批判 ,确立了以求真为史学之最高宗旨和作为近代历史科学之本质特征的价值中立原则。更为重要的是 ,浙西史学三大家继承了顾炎武“引古筹今”的史学思想 ,在为历史上的改革运动翻案、批判文字狱的专制暴政、阐发具有初步民主色彩的政治思想诸方面 ,不仅思想锋芒更为尖锐 ,而且在学理上亦有所发展和深化。20世纪以来流行的贬低乾嘉史学的观点乃是不合乎历史实际的偏见。

    2004年01期 18-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6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72 ]
  • “二溪”卓吾关系论

    周群

    王龙溪、罗近溪都主张良知现成、不学不虑而自得 ,对卓吾“童心说”的影响至为明显。近溪赤子良心之论是“童心说”的直接理论源头。近溪贵身与卓吾论“私”意蕴相通。龙溪多讲先天正心 ,对道德的正面阐论并不多见 ,对传统道德理念的突破正是卓吾所要关注的理论重点。龙溪与卓吾在性情及文论方面亦更多应合。卓吾与二溪亦有区别 :童心但证其“真” ,而不究其仁 ,二溪着意于真与仁的结合 ;卓吾之“私”是一己之“私” ,近溪所论 ,是大我与个我的结合。

    2004年01期 2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88 ]
  • 郑板桥自然主义艺术观与十八世纪中国思想的发展

    蒋广学

    郑板桥实是清代乾隆时期著名的艺术哲学家。作为研究中国早期近代思想特征的一个特例 ,本文通过对他兰、竹、石画卷中所体现的各适有性、各全其天自然主义思想的分析 ,认定其提倡物物平等、物吾平等、人人平等的思想意义 ;同时又考察其思想源头 ,指出郑氏思想形似张载之《西铭》 ,而实为阳明后学之余绪 ,企图进一步拉开与伪道学的距离。然而 ,这一思潮与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直到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启蒙运动重民权、重理性的思想观念相比较 ,显示出重民生、重直觉感悟的特征 ,因而 ,承阳明后学之余绪而出现的戴震“新理学” ,虽然表现出“断神性而重人生”的近代思潮的性质 ,但同时也预示着 ,实现中国思想文化的近代化 ,将是一个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

    2004年01期 3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77 ]
  • 华严心本原说与金圣叹的文学思想

    吴正岚

    金圣叹最感兴趣的佛经并不是《华严经》 ,但华严学的心本原说对金氏的文学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 ,使得其诗歌情景理论和小说虚构观念呈现出独特的风貌。在华严宗推崇真心而否定三界理论的启发下 ,金圣叹萌生了否定诗歌单纯写景的“不写景”说 ,揭示了作家的珠玉锦绣之心与小说本质的关系。金圣叹的上述心物理论可说是开辟了将心本原说运用于文学思想的一条新道路。

    2004年01期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90 ]
  • 虚拟经济的研究及其理论意义

    刘骏民

    虚拟经济的理论出发点是将经济的本质属性看作是价值的 ,并将整个经济重新分类为 :由成本、技术支撑的价格系统 (即实体经济 )和由观念和心理支撑的价格系统 (虚拟经济 )。虚拟经济并不是虚假经济 ,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中的实体 ,既有资源投入又有许多人就业 ,他们也创造价值、创造财富 ,并被计入当年的GDP。根据新的理论出发点 ,虚拟经济的研究将对利润的源泉 ,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 ,理财行为、宏观经济分析方法以及国际货币等理论和政策问题提出新的解释。

    2004年01期 4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9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7 ] |[阅读次数:133 ]
  • 关于虚拟经济的几个问题

    王国刚

    本文探讨了虚拟经济的概念、主要功能 ,以及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虚假经济的关系等问题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速发展资本市场 ,推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结合的对策措施。

    2004年01期 5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3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9 ] |[阅读次数:130 ]
  • 小城镇还是大城市——论中国城市化战略的选择

    严正

    我国80年代城镇化是乡镇企业推动小城镇快速发展 ,90年代中期以来 ,大中城市发展迅速 ,都市带、城市群勃起 ,农民进城形成庞大的民工潮 ,原来的乡镇企业也开始向城市和工业区集中。工业的聚集效益、公用设施的共同使用、产业的分工协作、资金周转的加速、土地的节约、第三产业和信息化的发展 ,都要求加快大中城市和城市群、都市带的发展。遍地开花地建设小城镇对我国来说是不经济的 ,世界各国城市化的经验也证明大中城市的发展优先于小城镇的发展。

    2004年01期 6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7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130 ]
  • 省会中心城市中小工业企业衰退的原因分析——福建、浙江、广东中小企业发展地区分布的实证分析

    林民书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省会城市却由于各种体制原因 ,中小工业企业大量消亡。与此相反 ,部分交通便利的农村地区却出现非国有中小工业企业却快速发展和企业的聚集。农村地区通过中小企业聚集及其相关服务业的发展 ,逐步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 ,而且 ,其第三产业为生产服务的特征十分明显 ,并与省会城市在服务业发展上形成了分工。目前 ,要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力 ,扩大城市规模 ,必须调整省会中心城市对非国有中小工业企业政策 ,降低企业进入城市的门槛。

    2004年01期 67-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0 ]
  • 城市化与就业结构偏差的相关性分析

    吴宏洛,王来法

    无论是处于均衡状态的西方工业化国家 ,还是处于结构转换中的发展中国家 ,其发展过程都证明了城市化进程与就业结构的互动机制。但是 ,作为后发的工业化国家 ,中国一方面表现为低水平的城市化率 ,另一方面 ,劳动力就业结构偏差显著。城市化滞后与就业结构偏差的结果 ,制约了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调整与转换 ,也制约了城市化的推进速度。

    2004年01期 7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4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175 ]
  • 试析“诚信”与“信用”的联系与区别——再论信用本质上是一个经济问题

    李建平,石淑华

    目前学术界不少论者将“诚信”与“信用”混用 ,实际上这是两个在内涵、历史形成、表现形式、建立和维护机制、惩罚机制上都有着严格区别的概念。信用本质上是一个经济范畴 ,它反映的是一种经济关系 ,并体现为规章制度 ,具有规范性和强制性 ;而诚信则是道德范畴 ,体现的是人的道德品质 ,是经济信用的道德基础和前提 ,但它不具有外在的制度约束力。明确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无论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建设 ,还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用建设 ,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004年01期 8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5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225 ]
  • 国外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及启示

    周批改,周亚平

    国外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四个渠道 :民间捐赠、服务收费、政府补贴和外国援助。民间捐赠虽然是非营利组织理想的收入来源 ,但事实上在非营利组织的收入中所占比例很小 ,“慈善不足”是世界非营利组织发展中的普遍现象。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缺乏资金 ,通过分析国外非营利组织的收入来源 ,对我国解决非营利组织发展中的筹资问题有诸多启示。

    2004年01期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47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8 ] |[阅读次数:329 ]
  • 论统筹发展

    罗朝良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统筹发展观是新世纪新阶段的科学发展观 ,是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要切实按照“五个统筹”要求 ,统筹推进各项改革。

    2004年01期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12 ]
  • 从科学事实“是”中推不出价值“应该”来——试修正“休谟法则”

    杨曾宪

    休谟问题 ,即所谓从“是”能否推出“应该” ,是西方近代哲学史上一重要问题 ,也是许多哲学家仍在继续破解的理论难题。由于缺少相应价值学理论平台的支持 ,这些题解仍是无效的。本文以系统价值学为依托 ,探寻全新的切入路径 ,提出修正休谟法则的观点。它们是 :从科学事实的“是”中 ,推不出价值规范的“应该”来 ;从价值事实的“是”中 ,推不出科学规律的“应然”来 ;从科学事实中 ,可以推出科学规律“应然”来 ;从既定价值事实中 ,可以推出既定价值规范“应该”来。

    2004年01期 101-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8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91 ]
  • 超越自利的经济学和无我的伦理学——简论阿马蒂亚·森的经济伦理思想

    汤剑波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指出 ,如果经济学和伦理学从狭隘的人性设定出发 ,必然造成两者的疏远 ,而且这种隔阂对双方都是有害的。因为 ,通过更多地、更明确地关注伦理考虑 ,经济学能更富有成效。同时 ,运用经济学的各种方法和程序 ,也有助于更深入地探讨伦理问题。通过进一步地论证 ,森提出 :由于人类行为的复杂及其影响因素的多样 ,需要建立的是一种多元化的分析框架。

    2004年01期 110-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5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97 ]
  • 秩序的解体与重构:霍布斯“绝对主权”思想评析

    郭为桂

    霍布斯的“绝对主权”思想至今仍被“误读”为是为专制主义张目。但只要深入到他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他的逻辑体系中就会发现 ,作为一个生活在传统秩序解体、新秩序尚未建立的社会转型期的思想家 ,霍布斯的理论跨出了现代人类政治生活决定性的一步 ,是新秩序伟大的建构者。他所建构的新秩序理论根基———绝对主权 ,虽然未能满足现代人的所有需要 ,但仍未被超越。

    2004年01期 117-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14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112 ]
  • 清代台湾的幕友

    汪毅夫

    本文从《清实录》和部分清人著作、民间文件举例取证 ,说明清代台湾各级官员普遍辟置幕府、延请幕友的情况 ,以及清代台湾幕友在台湾公共事务和文学活动方面的表现 ,从幕府制度的角度证明闽、台两地历史社会在制度文明层面上的共同性。

    2004年01期 125-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2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38 ]
  • 女性话语的文学境遇

    林丹娅

    女性话语在中国已历经百年演化过程 ,但因其生长在源远流长的传统男权话语之中 ,并关涉到每一个具体个人、具体家庭、具体组织的性别文化成份 ,因此 ,反映在女性文学的写作、阅读与批评中 ,便存在着十分错综复杂的状况。传统话语对女性话语资源的误识、误导与误用亦在所难免。因而 ,举证与分析、辨识与澄清 ,是女性话语摆脱传统话语所造成的困窘境遇的必要工作。

    2004年01期 132-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9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57 ]
  • 殖民地处境与日据台湾新文学

    计璧瑞

    本文以殖民地处境与日据台湾新文学的关系问题为分析对象 ,重点考察日据台湾社会的基本特质及殖民地政治、文化对被殖民者精神的压抑和渗透、对写作者身份的改变。一方面结合史实和殖民与后殖民理论 ,理清被殖民者身份改变的多重脉络 ;另一方面分析日据台湾文学和作家身份确认的复杂和困惑 ,同时探讨文学传承和文学身份问题在日据时期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

    2004年01期 141-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8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67 ]
  • “孔雀现象”与两性炫耀的错位

    林君桓

    自然界中开屏的孔雀原是雄性 ,到人类社会却成了“孔雀姑娘”,人类男性象大部分雄性动物一样曾是炫耀自己的主角 ,这是动物在性竞争中的需要 ,而到了文明社会炫耀美却成了女性专利 ,这是两性炫耀的错位 ,只有到未来男女在炫耀美的问题上才可能达到真正的平等。本文从人类学及美学角度试图通过“孔雀现象”来揭示这一两性文化的奥秘。

    2004年01期 154-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03 ]
  • “墙”在古代戏曲中的文化聚合与审美演变——古代戏曲文学兴衰管窥

    苏涵

    从古代戏曲中“墙”意象的文化聚合与审美演变可以看出 ,除少数杰出戏曲作家之外 ,大多古代戏曲作家只是偏重于对既成文化的接受 ,却绌于对文化的独立反思与自觉批判 ;古代戏曲在营构戏剧情境的过程中 ,形成了追求戏剧性与诗意性的民族特色 ,但是 ,又往往将一种戏剧情境定型化 ,这样 ,就会出现审美的新鲜感与生命力的衰微 ;古代戏曲叙事模式的相互沿袭 ,即使有越来越圆熟的技巧 ,却弱化了真正的创造性。

    2004年01期 163-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5k]
    [下载次数:3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4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