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学术

访问量:597975
日访问量:2

专题研讨:两岸关系视野中的传媒交流与互动_主持人的话

专题研讨:两岸关系视野中的传媒交流与互动

  • 海峡两岸媒介的现代性

    毛丹武;

    媒介与社会为人活动之产物,在讨论媒介与社会、媒介与社会中人的关系时,就无法避免将其置于中国现代性的宏大历史进程中进行考察,海峡两岸媒介无疑都是这个进程的一部分。本文考察了媒介与现代经验的形成、媒体与社会记忆、媒介与消费主义、媒介与公民社会等问题。

    2008年04期 No.205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34 ]
  • 简论两岸电影的交流与互动

    叶勤;

    20世纪80年代两岸关系打破隔绝的坚冰,电影交流才随之恢复。这一交流从零开始,经过相互传播、相互影响,到合作制片、共同打造华语电影在世界影坛上的新局面,其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2008年04期 No.205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49 ]
  • 从符号经济的特征看广告传播价值——以台湾广告为例

    叶凤琴;

    广告作为商品与符号文化的桥梁,其所强力促销的产品,并非单纯为满足消费者的基本功能需求。广告的意义与符号象征实际上成为了某种意义和实践的集合体,一个中心的、有效的、起支配作用的生活意义、价值和行为系统。探究后现代消费社会,重要的在于要以符号经济的话语或思维方式来解释和重新认识广告活动及其现象的社会价值意义。

    2008年04期 No.205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4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42 ]
  • 对台广播的语境分析

    彭曙光;

    当前,凡是顺应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这一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有利于影响岛内决策、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任何政治力量和人士都应该成为对台广播争取的听众。把受众主体定位于台湾省籍同胞,把有声语言运用定位于以闽南方言为主的本土语言,这是根据对台湾广播的语境分析作出的应对之策。

    2008年04期 No.205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13 ]
  • 台湾综艺节目对大陆的影响

    陈炜;

    台湾的综艺节目对大陆有较大的影响。学习台湾综艺节目,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单纯的模仿和复制,而应该是把握其节目核心理念后,根据本地的审美习惯和收视习惯进行创新。大陆正逐渐重视主持人在综艺节目中的作用,有些电视台开始围绕主持人来策划与设计节目流程。虽然在综艺文化的交流上,目前主要是台湾对大陆的单向影响,但互补互利,共生发展,推进两岸电视综艺节目的进一步交流仍是两岸共同努力的目标。

    2008年04期 No.205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14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70 ]
  • 学理发展与实践现状——比较视野下的两岸媒介素养教育

    张梅;

    文章就大陆媒素教育的学理与实践发展作了简要叙述,并在与台湾比较的视野中区辨差异,习得经验。认为,海峡两岸媒素教育的学理相较,显示出大陆胜于广度而台湾胜于深度。与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台湾媒素教育实践相比,大陆虽晚10余年,依然体现出不少个性鲜明的"在地化"特征。尽管大陆与台湾媒素教育的发展有着各自的脉络、体系,但如将已走过理念推广期、正进入政策执行期的台湾媒素教育视为海峡对岸一种可资借鉴的经验,那么,在比较的视野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一是推行主体多元化;二是教育内容对象化。

    2008年04期 No.205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19 ]
  • 台湾地区的新闻法规和职业道德建设

    丛春华;

    台湾新闻的法制管理经历过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这与百年台湾历史中所经历的那些社会动荡密切相关。为了巩固政权台湾制定了重重法令规章,加强对新闻媒体及传播活动的日常管理。迫于两岸文化和民间交流不断发展的现状,台湾行政院新闻局也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办法,用以规范两岸的新闻传播活动,这客观上促进了两岸交流。为了控制台湾新闻局面的恶性发展,台湾新闻评议组织成立后,制订了一批内容具体、规定详尽的新闻职业道德准则,但所制定的条文达不到真正实现约束的目的。

    2008年04期 No.205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5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56 ]

新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践

  • 主持人的话

    于建嵘;

    2008年04期 No.205 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0 ]
  • 中国共产党对农民问题的认识演进及其启示

    许文兴;刘唐宇;

    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千方百计增进农民福祉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价值取向。这个价值取向是基于中国共产党对农民问题不断丰富和深化的认识上,也体现在其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安排上。它对当前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独特的视角。

    2008年04期 No.205 78-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4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51 ]
  • 新农村建设中的村级班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思考——对湖南桃源县桃花源镇村级班子建设的调查

    邓秀华;

    村干部是发展现代农业、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骨干力量和重要依靠,村干部队伍建设关系到农村政治稳定和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本文通过对湖南桃源县桃花源镇村的调查,发现目前村级组织存在的问题,并在深入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的改进措施。

    2008年04期 No.205 8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67 ]
  • 新农村建设中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乡村治理

    贺东航;

    集体林权改革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当前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乡村治理关系是目前农村研究的一个新的学术领域。我们应当从林改后的乡村治理入手,着重从村财收入、社区组织资源、村庄社会关系和村庄稳定四个方面来考察乡村治理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不同区域的多元乡村治理模式,以期对当前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促进作用。

    2008年04期 No.205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7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197 ]
  • 城市农民工弱势地位的成因及其对策分析——基于社会资本视角

    冯周卓;陈福喜;

    城市农民工是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由于自身社会资本的薄弱,成为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社会资本是人们在社会互动中有目的地建立或由于其他活动而逐渐形成的社会资源存量,它对于农民工来说意义重大。目前,农民工群体的社会资本处于全面塌陷的状态,因此必须增强农民工的社会资本,使其取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公平、合理地参与到现代化建设中。

    2008年04期 No.205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4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204 ]

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

  • “政治参与”概念辨析

    陈振明;李东云;

    政治参与是当代政治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大课题。然而,目前国内外政治学界对"政治参与"概念却未能形成一个较为一致的定义。本文在综述国内外学者有代表性定义的基础上,将"政治参与"定义为公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非职业行为,并对这一定义作出详细的说明。作者认为,在政治参与概念界定时需要着重考虑四个方面的问题,即主体是否包括职业政治人士,是否包括动员参与,是否包括非法手段,是否包括心理和态度。

    2008年04期 No.205 104-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64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8 ] |[阅读次数:451 ]
  • 当代中国地方治理中的公民参与——历程、现状与前景

    陈芳;陈振明;

    本文以公民参与的三大载体——村委会、居委会和社团的发展脉络为线索,考察分析当代中国地方治理中公民参与发展的历程、现状、问题和特点。地方治理中的公民参与正是伴随这三大载体的成长,逐步由一个以参与政治选举或决定政府人员组成为内容的传统公民参与阶段过渡到一个以参与广大公共事务为内容的新公民参与阶段。以新世纪的开端为界,作者将我国公民参与的发展分为传统公民参与和新公民参与这样两个阶段,认为新世纪的公民参与盛况空前,并呈现出许多新特点,但也面临诸多挑战与问题。作者进而对如何推进现阶段我国地方治理中公民参与做出思考。作者相信,在政府与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未来中国地方治理中公民参与必将进一步发展,并取得骄人成就。

    2008年04期 No.205 111-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53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4 ] |[阅读次数:345 ]
  • 第三部门在公共服务提供中扮演的角色分析

    王晓丽;

    近二三十年来,一个被称为"全球社团革命"的第三部门发展浪潮在世界各地兴起。第三部门所呈现的多功能特点也日益显著,其中,提供公共服务是第三部门的重要功能之一,萨拉蒙将提供公共服务放在第三部门功能的首位。本文从政府与社会的边界、第三部门的兴起、公共服务的多元化提供模式三个方面考察了第三部门在公共服务提供中所扮演的角色。

    2008年04期 No.205 121-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14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4 ] |[阅读次数:191 ]
  • 从群体性事件看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

    赵颖;

    近年来我国的群体性事件有增无减。群体性事件本身往往并不是好事,但透过这些群体性事件,可以看到我国公民参与意识的提高和对自身权利的争取,也折射出目前我国公共决策中公民参与中存在的某些体制性的制约因素和问题。必须正视公民参与中的这些障碍性因素的存在,积极寻找克服和解决之道,这既可以加快我国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步伐,也可以防止和减少群体事件的发生。

    2008年04期 No.205 127-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23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8 ] |[阅读次数:165 ]

  •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终结抑或在场

    沈江平;

    国际因素的显性存在,国内隐性话语权的争夺,关于意识形态是否终结、在场的争议从未间断。在全球化认同的今天,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却日益强势,其隐性话语充斥在人类生活的各个视角。在两种制度表面不断趋同的当下,斗争的底线却从未改变。中国,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意识形态在当下西方文化霸权话语体系的重要性,只有首先肯定意识形态的在场性,反思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运行,我们才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中取得胜利。

    2008年04期 No.205 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6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89 ]
  • 中国经济学的魅力何在?

    林其屏;

    正如中国经济已经逐步表现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一样,中国经济学也逐步透视出其吸引人、打动人,给人以深刻的启示的力量,即已逐步显现它的魅力。客观而理性地评价中国经济学,可以使我们多一些自信和自豪,少一些妄自菲薄,有助于审慎而乐观地展望和推动它的发展。中国经济学的魅力主要表现在它的五个特性上:创新性、思想性、本土性、人文性和兼容性。

    2008年04期 No.205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77 ]
  • 全球化时代的全球性公共产品供给与全球经济秩序重塑

    顾学宁;

    全球性公共产品是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市场法则的维护和修复。WTO、IMF、WB等全球性经济组织以及UN、EU的理性及其目的在于通过全球性公共产品的提供推进全球新经济秩序的形成,协助世界各国防范抵御化解经济风险,保障世界各国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运行良好。曾经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为稳定世界金融秩序作出贡献的中国,实际担负了跨国界提供公共产品服务的职能。这个职能的扩展将是中国领导并建立一个新的亚洲资本市场,推进人民币的世界货币进程——中国圆。由单一化的经济效率的追求到普遍的社会公正的实现,在全球化的经济合作之下第一次成为人类可望的理想和可行的实践。

    2008年04期 No.205 17-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4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38 ]
  • 组织模块化重构与联网:产业模块化下企业应对战略研究

    梁军;

    产业模块化作为产业组织纵向分离后企业间协作的有效网络治理模式,是信息时代产业结构的本质,对企业传统经营格局和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面对产业模块化这一生产组织方式的创新和演进,企业应首先在模块化产业系统中进行准确的战略定位,并从内部着手实施业务能力要素的模块化和内部组织结构的模块化,进而实现企业间模块化,融入模块化价值网络,以充分利用这场变革中所蕴藏的重要机遇。

    2008年04期 No.205 2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2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36 ]
  • 企业一体化管理模式实证研究

    朱祖平;

    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仍局限于职能管理,忽略各管理维度之间的关系,影响了企业绩效。追求企业系统的帕累托(Pareto)最优催生了对企业一体化管理的需求,提出了模式的构成要素、管理维度之间的联系方式及其与企业绩效关系等难题。本文在逻辑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一体化管理模式并应用验证性因素分析、聚类分析和BP神经网络分析等进行了验证,提出应用该模式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途径和策略。

    2008年04期 No.205 3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下载次数:5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73 ]
  • 社会网络嵌入视角下企业间的知识学习

    杨虹;陈莉平;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普遍被认为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性资产并最终决定企业的竞争优势。而嵌入社会网络实现企业间的知识学习,无疑是促进企业间知识交流、吸收、创新、扩散和共享的重要渠道。本文从企业间信息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移差异分析入手,阐述了社会网络嵌入视角下企业间的知识学习。

    2008年04期 No.205 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7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177 ]
  • 儒家思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资源

    黎昕;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有丰富的社会和谐的思想和观念。儒家关于"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和"安身立命"的观念,在当今时代,对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作为个体的人自身身心内外的和谐都具有重要而独特的价值和启发意义,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资源。

    2008年04期 No.205 132-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5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46 ]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创新与路径选择

    黄新华;

    由于制度供给滞后、路径依赖、制度刚性以及制度博弈等因素的存在,导致当前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缺失。在制度缺失存在的情况下,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建设,必须采取有效的策略进行制度创新,才能实现制度建设的目标:(1)发挥国家的制度创新职能,通过强制性制度变迁推进制度建设;(2)坚持市场化的制度创新方向,通过市场机制推进制度建设;(3)着力于体制内制度创新,通过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推进制度建设;(4)强化技术创新激发制度创新,通过技术创新推进制度建设;(5)构建支持制度创新的意识形态,为制度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内在动力。

    2008年04期 No.205 138-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3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97 ]
  • 当代价值生活方式的和谐适度原则——以加缪的“反抗”概念为例

    李元;林晓云;

    以分析加缪反抗概念的内涵、特征为例,论述当代人价值性生存方式的出路,通过反抗与滥用暴力的对比,揭示作为人类价值生活方式的和谐适度原则及其内在依据与基本原则。

    2008年04期 No.205 148-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2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95 ]
  • 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策略论纲

    张庆守;

    新时期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其特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背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可选择的策略有:招生考试制度和学校办学管理机制变革策略、家庭教育角色转变策略、新课程改革促发策略、班级工作催化策略以及实践活动锻炼策略等。

    2008年04期 No.205 152-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51 ]
  • 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道德教育探析

    李晓菊;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继承工业文明而又批判工业文明的弊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当今时代崭新的文明形态。环境道德是适应生态文明发展需求的道德,是生态文明的道德基础,加强环境道德教育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大的意义。要大力加强环境道德教育,采取措施通过各种途径切实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

    2008年04期 No.205 159-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9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168 ]
  • 当前学术期刊应该关注的几个问题——在《东南学术》创刊30周年暨更名改刊1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孙麾;

    学术期刊肩负着学术研究导向的使命,在发稿选择上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在中国化中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内涵;如何在推进世界知识体系中建构与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形态;以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引领当代学术思潮;积极倡导综合问题的跨学科研究;深入地从"问题规范"来提出问题,凸显问题意识,以问题为中心推进学术进步。

    2008年04期 No.205 165-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93 ]
  • 三十而立 任重道远——《东南学术》创刊30周年暨更名改刊10周年

    2008年04期 No.205 170+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4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