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学术

新时代新思想研究

  •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十五五”时期的重大原则

    张占斌;王瑞;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作为主要目标。“十五五”时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所有的改革任务都要在这一时期取得进展、实现突破、逐步完成。“十五五”时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相互配合,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激活中国式现代化的各项要素,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十五五”时期推进“三个倍增”行动,旨在从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两个方面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发力,既致力于布局新质生产力,做大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又强调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人民价值和人民力量,符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和总目标,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新动能。

    2025年06期 No.310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中西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之历史启示录

    欧阳哲生;

    中西文化交流史作为一项专业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中西交流涉及两大关键概念:东西方、交通。中国作为“礼义之邦”自古重视对外关系与文化交流。中西交流的内容丰富多彩,交流的方式和动力机制多种多样。文明互鉴是在文化交流中获取和实现的。中西交流的历史经验值得总结,它蕴含丰富的文明互鉴内容,对推动中华文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

    2025年06期 No.310 12-2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数字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强国建设的逻辑、机制与路径

    李媛;阮连杰;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根基,而数字新质生产力是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引擎。以数字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强国建设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的辩证统一。在宏观层面,数字新质生产力以数字生产力、数字分配力、数字流通力以及数字消费力的效率提升机制赋能农业强国建设;在中观层面,以数据要素与数字技术为双轮驱动的产业融合机制赋能农业强国建设;在微观层面,以培育数字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数字化新型农村治理主体的主体重塑机制赋能农业强国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以数字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强国建设仍然面临着一系列困难与挑战,亟须完善新型农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字经济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强化农业农村新质态数字人才积累,加速数字农业的关键领域技术研发,加快建立数字时代的新型城乡关系,以此助力农业强国目标的实现。

    2025年06期 No.310 2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马克思主义经典诠释

  • 青年马克思的“西斯蒙第问题”——基于MEGA2《布鲁塞尔笔记》的文本学研究

    刘冰菁;

    《评李斯特》中马克思与西斯蒙第的理论关系鲜为人知,却是反映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前思想剧烈变化的重要主题,MEGA2《布鲁塞尔笔记》恰恰有助于探究《评李斯特》的“西斯蒙第问题”。在《布鲁塞尔笔记》中,马克思肯定西斯蒙第以人为中心对资本主义见物不见人的批判,拒斥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盲目追求机器发明,并将其用于批判李斯特与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这是马克思在《评李斯特》中引用西斯蒙第的缘由。更重要的是,马克思对西斯蒙第的认可实际上是人本主义哲学话语在批判资本主义主题上的遗留与变形,折射出他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前的思想状况:除了不断增长的从现实生产出发的客观逻辑之外,人本主义哲学逻辑在消解时仍有隐性残留与无意识表达。

    2025年06期 No.310 37-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论马克思人的发展的时间向度

    朱凯歌;

    时间是审视人的发展问题的重要向度。基于实践时间观,马克思对人的生存发展境遇展开了时间叙事和分析,为更加全面地厘析人的发展命题打开了新思想论域。遵循马克思的“时间”线索,时间生产、时间分配、时间消费、时间节奏和时间感知建构起时间何以影响人的发展的多元样态。具体来看,人的发展的实现源于时间生产,人的发展水平受制于时间分配,人的发展质量取决于时间消费性质;除此之外,人的生存发展状况还受到时间节奏调控和时间感知影响。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问题的时间叙事和分析,蕴含着实现人的时间解放的科学指南,是启发现代人透视、破解数字时代各类时间难题的宝贵理论资源。

    2025年06期 No.310 47-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人工智能多维阐释

  • 计量政治学vs计算政治学:人工智能时代政治学的发展迈向

    臧雷振;陈浩;

    20世纪中期,行为主义政治学推动政治学走向科学化,强调实证研究与经验数据的运用。在这一进程中,基于实证主义方法与统计模型的政治学计量分析取向逐渐形成,拓展了政治学的研究视野。在人工智能时代,统计方法面临复杂政治现象的非线性与动态交互难题,其建模能力受到一定限制。随着计算政治学的兴起,机器学习、文本挖掘、网络分析与仿真建模等方法逐步补充并拓展了计量研究框架,尤其在处理大规模数据、揭示潜在因果机制和提升预测精度方面展现出重要优势。算法的引入不仅革新了研究方法,也推动学界对国家与公民之间围绕算法权力的博弈、算法科层制对行政决策与官员自主性的影响,以及算法在塑造公民政治态度与行为中的作用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由此,计算政治学不仅是定量研究的延伸,更可能成为连接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回应价值辨析的重要桥梁。

    2025年06期 No.310 58-73+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AIGC时代数字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演进逻辑和跃迁路径

    解学芳;贾东窈;

    数字文化新质生产力是AIGC时代新质生产力在文化生产领域的集中体现,具有数智高科技赋能、智能化高效生产、高质量文化内涵等特征,本质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先进生产力。AIGC时代数字文化新质生产力体现为数智赋能下文化新要素、新动能、新载体的多维耦合,其“要素聚合—动能转化—载体生成”的耦合协同机制映射为数据、技术和内容三元结构层次,形构了我国数字文化新质生产力创新跃迁的整体框架。观照数字文化新质生产力跃迁在数据、技术与内容方面的现实困境,亟须实现数字文化内容生产人机协同融创,实现数字文化劳动者、数字文化要素、数字文化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依托算力算法能力配套进化转换“新质”发展动能,形成共创共建赋能的数字文化新质生产力跃迁,推进人机协同主导的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建设。

    2025年06期 No.310 7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人工智能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重塑

    袁蓓;

    文明的发展始终与技术的变革紧密相连。当今时代,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应该把握从发展到文明的飞跃,而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关键的生产工具,无疑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建立在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基础上,其骨子里的资本至上使智能技术不可避免地沦为资本增殖的工具,因而很难说其树立了文明的现代化发展的典范。不同于此,中国式现代化在发展目标、发展方式和发展结果上更体现文明的逻辑。通过对人工智能的社会主义应用,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重塑“数字文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必然会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推进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2025年06期 No.310 88-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数智时代虚拟伤害的真实性与不正当性

    廖新媛;王昱洲;

    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的融合发展,提升了虚拟世界的沉浸感和智能化交互机制。人们的体验愈发逼真的同时,也逐渐开始思考虚拟世界中的伤害是否真实、是否正当。艾里克·何塞·拉米雷斯提出,当满足“虚拟真实体验”的三个条件以及符合“等价原则”时,虚拟伤害是不正当的“虚拟真实伤害”。然而,拉米雷斯关于“虚拟真实体验”的条件是存疑的,“虚拟真实伤害”也可能是正当的。相比之下,使用叙事同一性和知情同意原则能够更好地判断虚拟伤害的真实性与正当性,更有效地平衡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与伦理约束,从而为构建健康、有序的虚拟空间提供理论支持。

    2025年06期 No.310 98-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海洋文化研究与发展

  • 中华海洋文明的现代新生、特质及其价值

    王日根;董书凯;

    中华现代海洋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魂脉,以悠久的中华文明为根脉,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海洋实践实现对西方海洋文明的批判和超越,凸显中华民族向海图强历程中善于总结、勇于创新的思想创造力。中华现代海洋文明蕴含科学的理论逻辑、深厚的历史逻辑和鲜明的实践逻辑。三条逻辑内在融贯、有机统一,汇聚成协和万邦、人海和谐、开放包容、以人为本的鲜明特质。建设中华现代海洋文明是建设海洋强国和谋求全球海洋善治的现实需要,必将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深厚底蕴与内生动力,显示出新时代中国引领世界海洋治理体系变革、增进人类海洋福祉,彰显有实践生命力的角色担当。

    2025年06期 No.310 107-122+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面向海洋的文化记忆:博物馆的海洋图像表达与可见性重构

    宋厚鹏;

    海洋图像是指海洋及其文化经视觉美学而生成的一种可感知的图像,它既是博物馆引导大众认识、感知、理解海洋与文明的重要方法,也是海洋记忆的重要再现物。国家海洋博物馆在唤起海洋记忆的过程中,推动了一种符合新时代中国的海洋图像的出场,实现了海洋可见性的重构。在国家海洋博物馆中,海洋图像的表达遵循的是想象-形象的建构逻辑,具有梦幻奇观和经验世界的特点,前者意指将海洋从原初语境抽离出来,使之成为一种表象,后者意指它作为媒介和环境,使重组和虚构的信息成为通识大众的现实;同时,海洋图像具备由国家权力主导的视觉政体,它平衡了海洋审美情趣与图像审美情趣的关系,厚植了不同主体在博物馆直面海洋图像时所产生共同体意识的感性基础。

    2025年06期 No.310 12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青年学人论丛

  • 权衡遵从与借势利导:重思运动式治理的长效实现机制

    马振昊;

    既有研究认为,运动式治理短期绩效可由成本收益变动解释,长期绩效则需诉诸其他机制,因而缺乏能够同时解释运动式治理短期和长期治理效果的分析框架。但事实上,运动式治理的效果取决于不同主体的遵从程度,而遵从取决于行为者根据“成本收益公式”进行的利弊权衡。因此,解决运动式治理长效难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运动式治理的窗口期,借“势”对影响各方成本收益权衡的诸多因素进行调整和引导。比较案例分析的结果证明,“权衡遵从论”走出了运动式治理短效—长效机制间的异质性困境,克服了个案研究常常遇到的外部效度难题,并为增进运动式治理的长期效果提供了实践指引。

    2025年06期 No.310 135-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注册制背景下实质监管范式转型

    刘汉广;

    注册制实施以后,上市审核依旧延续了实质审查模式,尽管取消了定量指标,但审核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应对这种与注册制精神相悖的不确定性,有两种思路:一是完全抛弃实质监管,转向纯披露监管;二是批判性地接受实质监管,保留其精华。选择方案二更适合我国,因为在监管版图中,实质监管与披露监管并非对立,而是互为补充,我国的基本条件难以支撑单纯的披露监管,实质监管仍将长期存在。我国需明确行权主体应自我限权,并类型化实体性规则,以完善这一制度。

    2025年06期 No.310 150-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当代中国经济研究

  • 论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全国统一大市场

    吴宏洛;季晓丹;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是推进新质生产力的最大优势。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更是其强力支撑。当前,建设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仍面临许多现实困境,必须发挥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畅通数据要素市场,壮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由此,才能建设起高标连通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为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的生成创造良好的环境,让新质生产力迸发活力。

    2025年06期 No.310 159-167+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5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知识产权保护、前沿技术差距与中国工业企业技术进步率

    俞建雄;苗二森;

    消除企业间的技术差距是缓解区域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兼容企业技术创新和模仿的一般均衡模型中,融入知识产权保护因素后,能够解释诸多存在于行业间(内)的技术收敛的典型化特征:行业间初始前沿技术差距的差异性会使行业间技术收敛过程呈现出显著异质性;弱知识产权保护产生的技术模仿效应虽然能为技术落后企业带来较快的技术追赶效应,但会加大技术落后企业陷入“技术追赶陷阱”的风险。因此,在技术差距跨过门槛效应的阈值时,需要实行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突破“技术追赶陷阱”。在考虑行业异质性、关键变量内生性、更换核心指标测度方法、不同固定效应、不同聚类方式和不同数据库等情况下,以上结论依然稳健。据此,完善和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时,应充分重视区域和行业间的异质性特征,减少出台“一刀切”政策。

    2025年06期 No.310 168-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

  • 多重自然——环境社会学中的“自然”及其社会运作

    王海亮;郑作彧;

    环境社会学中隐含“可观测-非可观测”与“自然-社会”两组维度,在造就了不同取向的自然研究的同时,也割裂了“自然”本身的整体性意涵,导致对“自然”概念之理解的含混与模糊。生态符号学的“多重自然”逻辑,可以整合环境社会学中不同的自然类型,包括荒野自然、物理自然、象征自然和政治自然,并由此阐释多重自然的社会运作机制。多重自然凸显了自然的多样性、动态性与历史性特质,也为当下社会讲述更加丰富的自然叙事提供了理论支撑。

    2025年06期 No.310 180-191+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巴黎协定》十年:全球气候治理的成效检视与未来路径

    王文;刘锦涛;

    气候治理是21世纪全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21世纪全球气候治理的核心制度框架,十年来《巴黎协定》在广泛参与、机制创新和绿色转型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推动气候治理逐步走向制度化、规则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自主贡献目标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全球盘点机制带动了气候行动的动态强化,资金与技术机制为南北合作提供了制度支撑,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成为治理成效的重要体现。然而,《巴黎协定》制度设计与实践效果之间的差距也日益凸显,约束力不足、责任分配不均与国家角色分化等问题使全球温控目标面临严峻挑战,治理信心出现系统性动摇。在此过程中,中国在能源转型、降低碳强度、绿色金融与技术扩散等方面作出了结构性贡献,但在主流国际评估体系中却长期遭遇边缘化,反映出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话语失衡与公平性缺陷。《巴黎协定》十年实践表明,未来亟须推动相关制度升级与重构,重视发展中国家的多样化路径,构建更加公平、有效和具有韧性的全球气候治理新框架。

    2025年06期 No.310 192-201+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生态安全体系构建的基本认识、内在逻辑与路径选择

    黄蕊蕊;

    生态安全作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保障。从概念的提出到体系化构建,生态安全理论与实践经历了从认知深化到系统完善的演进历程。从生态安全体系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逻辑关系来看,构建生态安全体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发展目标,生态安全体系的科学构建需要统筹制度层级、资源动力、思想文化等多元要素的协同互动;需进一步完善生态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强化生态安全治理体系,完善生态安全法治体系,实现生态安全体系法治化建设,完善生态安全政策体系,强化对高水平保护的支撑作用,加强生态安全风险管理,提升生态风险应对能力。通过多维度、系统性的构建与完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才能得到切实筑牢,从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持久的生态支撑。

    2025年06期 No.310 202-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现代大师与经典学案

  • 区别即本质——钱锺书的“文学定义”论

    刘锋杰;

    钱锺书在讨论文学本质问题时强调文学定义之难,却坚持“区别即本质”的定义观,强调“各尽其性”,主张以具体的“定指”代替抽象的“定义”,实施“定义在全”的策略,肯定诗或文学由“情-艺-才”三要素结合而成。实践中,在坚持“定义在全”的同时,应建构“定义可始”“定义可几”“定义可兼”等补充性定义方法,这样能够更加充分地揭示文学的多重性质。钱锺书的“各尽其性”“定义在全”观点,可纠正文化研究中一味否定文学自身特性的偏颇。

    2025年06期 No.310 213-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鲁迅的夺胎换骨——论《孔乙己》对果戈里《外套》的创造性转化

    夏伟;

    讨论鲁迅名作《孔乙己》时,学界常采信钱理群观点,视叙事者“小伙计”为普通看客之一。但细读文本会发现,小伙计在从众嘲笑孔乙己后主动表现出怜悯,并不再附和着笑了。小伙计属鲁迅笔下另一种反复出现的人物造型,特点为“良心未泯却无济于事”。从故事要素角度看,《孔乙己》中“笑与不笑”的良知对比,“笑到不笑”的情节转变,以及青少年与中老年的人物设置,皆与果戈里名作《外套》接近。但就叙事策略而言,鲁迅笔下的良心发现又较果戈里隐晦得多,这是因为鲁迅经历过比果戈里更沉痛的革新梦碎。缘于梦碎,他深陷“良心未泯却无济于事”的痛苦;又为反抗绝望继续革新,只能将此苦楚以隐晦的方式藏进小说,反复在不同人物的命运中回响。故从形式上来说,《孔乙己》从《外套》汲取了灵感,可谓“夺胎”;而就主题而言,《孔乙己》又是只有鲁迅才能写出的故事,可谓“换骨”。

    2025年06期 No.310 226-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欧盟外国补贴立法:规则审视与中国因应

    孙妍;

    相较于WTO现行补贴规制制度,欧盟《外国补贴条例》在补贴范围界定、认定标准设定及规制路径选择上实现了实质性突破。该条例存在补贴授予主体认定标准模糊、以特定行为本身替代损害效果认定的合理性欠缺以及对非歧视性原则的违反等缺陷,已构成贸易投资壁垒。除放宽地理因素限制外,跨境补贴规制在补贴主体认定、禁止性补贴范围界定及事前规制模式等核心要素的设计上应恪守合理限度。为有效应对《外国补贴条例》带来的风险,我国应在国家层面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制度、持续优化国内补贴机制,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磋商与制定,寻求在规则层面化解相关分歧;在企业层面提升合规运营能力,制定有针对性的专项预案。

    2025年06期 No.310 235-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