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学术

新时代新思想研究

  • 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要求、科学体系与主要路径

    凌胜利;

    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是基于周边地区战略价值日益凸显、周边地区大国博弈有所加剧、周边经济合作韧性风险增加和周边社会思潮多元碰撞激荡的务实选择,也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明智选择。2025年的中央周边工作会议,明确了周边命运共同体的科学体系,确立了共同愿景、理念方针、基本遵循、主要平台和战略支撑等要素。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必须以系统思维统筹推进,注重加强战略引领、营造共同繁荣、谋求和平安宁和促进民心相通。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不可一蹴而就,必须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坚定目标、凝聚共识、加强协同,需要中国与周边各国在各领域久久为功,聚沙成塔。

    2025年04期 No.308 1-11+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7K]
    [下载次数:6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7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三题:性质、内容与特色

    林进平;林叶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蕴含着三个相互关联的限定:是“社会主义”的;注重“公平”的;有“中国特色”的。具体来说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是多数人的正义,为了广大人民大众根本利益的正义;是指向公平分配,追求共同富裕,但又防范公共权力滥用的正义;既是切合中国实际,富有理性精神,又能以中国文化特有的情感关切对冲现代化发展有可能出现的理性化冷漠的正义。

    2025年04期 No.308 12-20+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5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引领力

    孙璇;

    在文明演化进程中,一种文明成长壮大并在跨文明交往中积累了比较优势以后,便会形成联结“文明自我”和“文明他者”的文明引领力。历史上,一些文明曾在一定时期发挥区域性的引领力,还有一些文明从引领区域文明扩展到引领全球文明,在文明演进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21世纪以来,西方文明引领力的变迁和新兴国家的快速崛起交织在一起,为超越西方文明的单向度发展逻辑和文明价值定势创造了条件,加速推动文明格局重构和文明价值重塑。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展现焕然一新的文明面貌,对全球文明发挥着越来越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力。中国遵循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天人相应、物我一体的文明逻辑,积极探索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引领力,启示各国各民族走出一条弥合价值之争、化解现代化危机、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文明新道路。

    2025年04期 No.308 2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0K]
    [下载次数:3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历史阐释与内在关系

    张柏勋;朱鸿召;

    中华文明具有五大突出特性。在连续性方面,稳定的社会结构、国家形态及修史传统是中华文明长期延续的重要条件。在创新性方面,革新精神贯穿中华文明发展始终,有力回击了“停滞论”。在统一性方面,中华民族形成了多元一体格局,“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为统一性提供了制度条件,集体主义成为支撑统一性的重要理念。在包容性方面,民族融合、思想交融与文明互鉴彰显了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气度。在和平性方面,中华“和”文化源远流长,“文明以止”是中华文明区别于西方文明的显著特点。从逻辑上看,连续性与创新性、统一性与包容性对立统一且相反相成,是五大突出特性中的两对主要关系。连续性与统一性等六对基本关系相辅相成,形成推动中华文明发展的合力。

    2025年04期 No.308 3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3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马克思主义经典诠释

  • 《资本论》中商品作为开端的哲学考察

    李辉;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的扩张,商品交换已经从时间和空间上彻底改变了人类的交往方式和存在方式,因而也形成了有史以来最为庞大的商品堆积景观。“商品”作为《资本论》的开端不仅体现了马克思在理论上对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与超越,也充分展现了商品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特殊性。马克思受到黑格尔的影响,抓住了“商品”这一逻辑起点,并始终将其放置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去考察,发现了商品的内在张力和矛盾,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物颠倒的本质。这样的考察为我们展现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从抽象到具体、辩证性与历史性相统一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论启示,对于把握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义旨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4期 No.308 4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8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历史唯物主义的建构与实践——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继承权问题的考察

    黄学胜;高妍;

    对于继承权问题的探讨,既关乎唯物史观的建构与发展,又关乎工人阶级的革命运动。马克思对于继承权的探讨可追溯到其大学时期。随后马克思通过批判黑格尔、施蒂纳的继承权思想,在现代性政治语境中探讨了私有财产、继承权与政治国家之间的关系,阐明长子继承权作为私有财产发展的最高形式证明了私有财产决定政治国家的观点,助推了唯物史观的建构。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指出巴枯宁把“废除继承权”作为社会革命起点的危害性,宣布无产阶级的革命起点是消灭私有制为生产资料公有化创造条件,从而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指导。马克思恩格斯晚年从人类学角度对继承权问题进行了再考察,探寻继承权发展的历史,进一步完善了唯物史观的“艺术整体”。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继承权问题的探讨,对我国继承法的建立健全都具有镜鉴作用。

    2025年04期 No.308 5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3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从人的解放到扬弃国家——马克思现代性政治批判的跃升

    盖军静;张华荣;

    马克思的现代性政治批判始终与其物质根源即市民社会本质相关。在早期批判过程中,马克思不仅揭示出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的不彻底性,而且将人的解放确立为更高的政治哲学理念。在后期批判过程中,马克思意识到市民社会与现代国家的矛盾只是市民社会内在矛盾的外部表现,要真正实现人的解放,就必须利用国家来扬弃国家,充分发挥现代国家的社会建构功能,以其所具有的普遍性力量来对资本的历史进程展开引导和规范。因此,马克思的现代性政治批判超出了纯粹政治领域,通过对其物质根源的矛盾分析,以市民社会的经济批判为内在驱动,实现了从哲学理念建构到现实道路探索的跃升。

    2025年04期 No.308 67-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人工智能多维阐释

  • AI绘影:科幻影像的智能视觉与“数字—生命政治”

    李缙英;

    数字技术尤其是AI技术的发展,使得科幻影像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场景常出现无法辨别真假的“AI幻觉”。这是由数字媒介、智能视觉与“数字—生命政治”所构成的“幻影式装置”导致的。数字时代的科幻影像突破视听媒介的范畴而成为数字媒介,演化出颠覆传统认知模式的智能视觉装置。算法和“数字—生命政治”的影响,也使其演变为具有“AI生成美学”的AI创作。科幻影像的AI幻觉既是人类认知困境的镜像投射,更是技术哲学的艺术预演,不仅需要突破既有认知局限的新认识,也召唤回应技术挑战的新美学。

    2025年04期 No.308 76-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0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数字来世:“与逝者交流”的人工智能技术及其伦理反思

    韩伟;

    由数字媒体和人工智能驱动的数字来世正在改变社会文化对于死亡的理解。数字来世模糊了生与死的界限,也为生者与逝者重新建立互动关系提供了可能。但其也面临不少挑战,主要有“与逝者交流”的人工智能能否有效减缓悲伤、数字鸿沟是否会加剧死亡不平等、数字遗产是否应当赋予道德地位、数字足迹访问的隐私和滥用等。数字时代死亡实践的显著变化,促使人们既需要在想象关系中重新理解死亡、接纳悲伤作为一种积极反应、扩展网络葬礼和哀悼的意义,也需要及早考虑技术开发的风险防范与法律问题。

    2025年04期 No.308 8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7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青年学人论丛

  • 从Society到“社会”:译名嬗变与观念转型

    周选和;

    “社会”一词作为Society的对译,在今天已成为通行词汇,但百余年前的人们曾被这个概念的复杂内涵不断困扰。Society在西方语境中有具体组织、抽象系统、公共领域、平等结构四层基本含义。Society刚传入中国和日本时,都遭遇了“词汇赤字”的困境,后来日本人为传统汉语的“社会”一词赋予了新含义,将其作为Society的固定译名。在留日知识分子的译介下,“社会”这个日语新译又回流中国,最终替代了严复力推的“群”,这个过程既是词汇本身的变化,也是东亚知识分子对一个独立于国家之外的公共领域和平等正义的群体结构的全新构想。

    2025年04期 No.308 96-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6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新《公司法》弘扬企业家精神的结构化表达与完善建议

    高瞻远;

    新《公司法》将“弘扬企业家精神”纳入立法目的,标志着该理念从政治表述正式转化为法律规范。新法通过强化董事会决策权威,借助“事实董事”与“影子董事”制度,将实际行使决策控制权的主体纳入“董事”规制范畴,使“董事”成为弘扬企业家精神的制度载体。新法还构建了“刺激—监督”的双向机制。刺激层面,通过引入授权资本制、增设无面额股与类别股、确立董事责任保险,为企业家注入创新动能;监督层面,通过强化董事忠实勤勉义务、重申公司社会责任,保障企业家精神健康发展。然而,现行制度在董事责任减免机制方面尚存不足,可能导致刺激与监督失衡。在未来立法修订中,建议将违反忠实义务的行为排除于董事责任保险适用范围之外,并引入商业判断规则,优化企业家责任减免路径。

    2025年04期 No.308 106-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1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新文科前沿理论与方法

  • 文科复兴的困境与破局

    方延明;

    文科复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然而当前面对着复杂的学术环境,在世界范围内步履维艰。文科面临融媒体、AI、AIGC、DeepSeek大模型等新技术挑战,深陷市场经济利益驱动和经济下行压力的双重困扰,背负着文理分科的后遗症,且文科发展滞后于社会实践,逐渐被边缘化。文科复兴,必须坚持“两个结合”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重塑公共性品格,急需建构一个纳精英教育、通识教育、文理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全文科框架结构。

    2025年04期 No.308 116-125+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4K]
    [下载次数:3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新文科的中国式理论基础与建设路向

    贾利军;徐韵;徐瑞;

    新文科是关于人、文化和价值观的学科,其精髓在于深刻洞察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中国新文科建设应当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传统文科和西方新文科受科学主义牵引呈现出轻实践与重结构、轻精神与重器术、轻相关与重专业特征,而中国新文科建设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交融中存在依赖西方经验和西方学科体系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文科建设中的现代转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立足于东方有机整体科学和中国古典教育,构建起以“道”为核心的整体观、“道象器”一以贯之的知识体系以及分层教育观;另一方面以知识体系创新为基础,以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以推进机制建设为保障,在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科发展道路。

    2025年04期 No.308 126-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9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海洋文化研究与发展

  • 深海经济:建设基础、面临问题及发展路径

    韩立民;梁铄;

    深海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空间,是国际竞争的新领域,发展深海经济对保障我国资源能源安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保障海洋权益与国土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深海海域资源丰富,拥有坚实的深海科技创新基础,海洋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具备大力发展深海经济的有利条件。然而,当前我国深海经济的发展仍面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链培育与规划布局不完善、外部技术封锁加剧、国际海底资源权益竞争激烈等挑战。为此,建议采取以下发展路径:持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分类施策推进产业发展,积极探索融合发展模式,不断完善深海开发保障体系,积极参与深海国际治理。

    2025年04期 No.308 138-150+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2K]
    [下载次数:4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社会学如何研究海洋?——海洋养殖研究的启示

    吴小沔;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推进,海洋社会学正站在学科发展的关键转折点上:一方面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亟须突破陆地中心主义,回应“社会学如何研究海洋”这一根本命题。海洋养殖研究为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照。随着“湿本体论”“湿民族志”与“多物种民族志”等前沿范式的引入,该领域正从“思考海洋”迈向“与海洋共同思考”。海洋养殖研究的进展启示海洋社会学从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层面进行理论重构,关注“流动与控制”“中心与边缘”“人类与非人类”等核心张力,探索凸显海洋主体性的现代化理论;并立足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海洋开发实践的文明演进特性,开拓迈向海洋文明研究的社会学。

    2025年04期 No.308 151-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6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当代中国经济研究

  • 数据课税的产权逻辑与实践向度

    张建斌;

    数字经济条件下的数据生成流动基本遵循“数据资源化—资源产品化—产品价值化”过程,这也是数据产权运动和其收益实现与价值创造的过程,可以产生不同类型的税源和不同性质的税种。对作为商品的数据暂不适宜征收财产税,但可通过对原有所得税条款的修正和扩展将数据纳入所得税征收范围,也可在现行增值税框架内对数据征收增值税;对作为生产资料的数据应征收专门数据税,且以明确计量企业使用数据产生的额外净收益为前提。数据所得税和增值税强调对数据交易环节的征税,专门的数据税强调对数据产品使用过程所创造的价值进行征税。无论设计何种数据课税制度,都应注重税收协调并充分发挥税收调节职能,避免重复过度征税。

    2025年04期 No.308 163-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3K]
    [下载次数:4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低空空域管理的经济学逻辑分析

    倪红福;王晓星;

    随着低空经济的迅速兴起,低空空域作为重要的公共资源,其管理愈发关键。在确保国家安全的前提下,探索如何最大化空域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契合低空空域管理的经济学逻辑。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传统空域管理体制提出了新的挑战,亟须进行制度改革。借鉴美国、欧盟及日韩等发达经济体的低空空域管理经验,结合自身国情,我国可从完善产权制度、安全监管、差异化精细化管理、军民协同治理、技术赋能等方面推进低空空域管理制度改革。这些措施旨在推动中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并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4期 No.308 175-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7K]
    [下载次数: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以共生式创新促进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

    杜威望;

    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技术创新压力、市场不确定性、资源配置不均衡和产业生态系统不完善等挑战。“共生式创新”概念的提出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共生式创新通过多主体协同创新、资源整合与共享、价值共创与风险共担、产业生态系统协同演进等机制促进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这些机制通过相互支撑和互动协同,形成应对新兴产业发展挑战的解决方案。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可通过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网络、建立开放共享的创新资源平台、创新产业价值链协作模式、完善产业生态系统治理机制等路径来实现。

    2025年04期 No.308 188-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6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公共管理与社会建设

  • 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规制治理:类型、政策与变革

    黄新华;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规制治理作为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制度安排,其作用已从传统的市场纠偏工具演变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应对创新涌现、绿色转型、社会公平等复合型发展诉求,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规制治理包括经济性规制、社会性规制、反垄断规制和规制者规制等主要类型。但是面临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传统增长动能减弱、全球竞争格局重塑等多重挑战,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规制治理需要聚焦制度创新、市场秩序优化和公共风险防范,综合运用放松规制、强化规制、激励规制与更好规制等政策,才能通过重塑高质量发展的底层逻辑,奠定高质量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再造规制流程、提升规制能力、创新规制工具和重视规制评估,通过系统性的规制治理变革,为市场主体拓展创新发展制度空间,也为政府治理打造风险防控的安全边界,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的动态平衡。

    2025年04期 No.308 198-206+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5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的实践进路

    文丰安;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体两翼”。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助于发挥二者的各自优势与合力作用,进一步破解新时代城乡发展差异问题。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着重要的价值意蕴和内在耦合,二者的内在联系为探析城乡融合发展的困境与路径提供了实践走向。针对城乡融合发展存在的结构、要素、市民化、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困境,一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二要畅通城乡融合发展要素,三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深度市民化,四要优化县域经济发展动力,以更好地以城乡融合发展助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谱写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城乡新篇章。

    2025年04期 No.308 207-218+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7K]
    [下载次数:8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地方政府注意力配置——基于我国超大特大城市“十四五”规划的文本分析

    钟开斌;沈雨晴;

    推进城市安全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我国城市治理的重要任务。作为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十四五”规划直观呈现了政府的注意力配置状况。以注意力稀缺性理论分析我国21个超大特大城市“十四五”规划发现,在“目标—主题—工具—主体”的四维分析框架下,我国超大特大城市在规划上整体承接国家规划又兼具地方特色,呈现目标上“复刻”或创新、主题上删减或扩充的图景;在工具使用中,表现出环境型、供给型偏好,需求型工具使用较弱;在政策主体构成上,相较于政府,有关市场、社会和公众的注意力配置整体偏弱,多数城市的安全发展呈现政府高度主导的状态。总体而言,我国超大特大城市在城市安全发展注意力配置侧重点上存在显著差异。

    2025年04期 No.308 219-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6K]
    [下载次数:2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地方产业投资基金扩张的驱动因素与模式

    花培严;李青;阳姗珊;

    地方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对优化产业结构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作用。地方产业投资基金的管理存在高度关联型和松散关联型两种控制权结构。利用全国地级市层面的数据,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考察地方政府扩张产业投资基金背后的驱动因素发现,在两种不同的控制权结构下,地方产业投资基金扩张存在“产业和引资复合驱动”“财政和产业复合驱动”“财政和引资复合驱动”“单一财政驱动”四种模式。因此,我国产业投资基金应强化“产业为本”的发展定位,对多元基金类型进行差异化监管,防范基金扩张中的财政风险。

    2025年04期 No.308 233-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1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