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郝立新;葛瑶;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内涵广博、意义深远,其独特意蕴体现在理论、实践、文化的三重维度之中。这一文明观在理论建构中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继承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形态;在实践探索中凝练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需要与目标追求,成为具有独特时代坐标与鲜明中国特色的文明观;在文化继承中吸纳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精华,成为具有丰厚历史底蕴与坚实文化根基的文明观。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是在广泛吸纳与深度融合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基础上形成的独特文明观。这一文明观不仅为世界文明图景增添新色彩,还为推动各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和合共生贡献理论力量,更为世界其他地区实现传承发展本民族文化与促进文明发展进步提供有益借鉴,从而展现出独特的世界意义。
2025年05期 No.309 1-11+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3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陈培永;杨慧聪;
“普遍价值论”“价值共识论”和“全人类价值论”,是当前国内学界形成的理解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三种视角。其中,一种注重于“同”(价值相同),一种注重于“共”(价值共识),一种注重于“全人类”(区别于个人、国家等价值主体),观点各有所长,都有致力于解决的问题,也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能认为一种范式、一个思路就已足够理解全人类共同价值。全人类共同价值既是以全人类而不是以某个民族国家、某些个人为主体的价值,又是在当今时代、当今世界不同民族国家形成的价值共识,也是基于人之为人的共性而形成的普遍性价值。
2025年05期 No.309 12-19+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3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石德金;刘倩;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形成之初就是立足实践、将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理论化体系化的科学理论,其内部的学理以体系性而深邃严整。然而,不少学者不仅基于对马克思、恩格斯某些观点的断章取义而偏执地认为他们从一开始就意图抛弃理论化体系化的哲学,而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科书形式也横加责备,认为这将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条化。故对马克思、恩格斯相关论述有必要进行耕犁澄清,并重新审视苏联教科书体系以及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化体系化建构历程,从而确证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化学理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为其体系化学理化提供理论指引。
2025年05期 No.309 20-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5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军;
“法治中国”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话语,具有丰富的法哲学内涵。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原理的基础上,“法治中国”话语突出了法治对发展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拓展和明确了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价值渊源和价值内涵,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关于法治的价值论述。“法治中国”话语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无产阶级专政、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关系,夯实了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关于法治的路径证成。“法治中国”话语代表着主体性、一体性、中国式马克思主义法哲学话语的确立,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法哲学话语体系在新时代的创新性发展。在此意义上,“法治中国”在价值维度、实践维度、话语维度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原创性发展。
2025年05期 No.309 30-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4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康柔婕;刘文祥;
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观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念超越了西方文明交往观中的冲突思维、优越思维、中心思维,为人类文明交往提供了全新方案。在“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下,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观的对外传播对于国家国际形象的塑造、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跨文化语境下,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观的对外传播面临身份认同、文化差异、刻板印象、人才缺乏等诸多挑战。因此,应立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寻求跨文化共情,进一步做好核心话语的提炼转译,创新对外传播方式,加强人才保障,提升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观对外传播的有效性,促进国际社会对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观的认知与认同,推动理论优势向现实效能有效转化。
2025年05期 No.309 40-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5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