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学术

新时代新思想研究

  •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的三重阐释

    郝立新;葛瑶;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内涵广博、意义深远,其独特意蕴体现在理论、实践、文化的三重维度之中。这一文明观在理论建构中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继承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形态;在实践探索中凝练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需要与目标追求,成为具有独特时代坐标与鲜明中国特色的文明观;在文化继承中吸纳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精华,成为具有丰厚历史底蕴与坚实文化根基的文明观。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是在广泛吸纳与深度融合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基础上形成的独特文明观。这一文明观不仅为世界文明图景增添新色彩,还为推动各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和合共生贡献理论力量,更为世界其他地区实现传承发展本民族文化与促进文明发展进步提供有益借鉴,从而展现出独特的世界意义。

    2025年05期 No.309 1-11+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3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全人类共同价值之“共同”辨正

    陈培永;杨慧聪;

    “普遍价值论”“价值共识论”和“全人类价值论”,是当前国内学界形成的理解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三种视角。其中,一种注重于“同”(价值相同),一种注重于“共”(价值共识),一种注重于“全人类”(区别于个人、国家等价值主体),观点各有所长,都有致力于解决的问题,也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能认为一种范式、一个思路就已足够理解全人类共同价值。全人类共同价值既是以全人类而不是以某个民族国家、某些个人为主体的价值,又是在当今时代、当今世界不同民族国家形成的价值共识,也是基于人之为人的共性而形成的普遍性价值。

    2025年05期 No.309 12-19+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3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化学理化阐释——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构建为视角

    石德金;刘倩;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形成之初就是立足实践、将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理论化体系化的科学理论,其内部的学理以体系性而深邃严整。然而,不少学者不仅基于对马克思、恩格斯某些观点的断章取义而偏执地认为他们从一开始就意图抛弃理论化体系化的哲学,而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科书形式也横加责备,认为这将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条化。故对马克思、恩格斯相关论述有必要进行耕犁澄清,并重新审视苏联教科书体系以及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化体系化建构历程,从而确证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化学理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为其体系化学理化提供理论指引。

    2025年05期 No.309 20-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5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法治中国”话语对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原创性发展

    杨军;

    “法治中国”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话语,具有丰富的法哲学内涵。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原理的基础上,“法治中国”话语突出了法治对发展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拓展和明确了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价值渊源和价值内涵,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关于法治的价值论述。“法治中国”话语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无产阶级专政、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关系,夯实了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关于法治的路径证成。“法治中国”话语代表着主体性、一体性、中国式马克思主义法哲学话语的确立,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法哲学话语体系在新时代的创新性发展。在此意义上,“法治中国”在价值维度、实践维度、话语维度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原创性发展。

    2025年05期 No.309 30-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4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观的对外传播

    康柔婕;刘文祥;

    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观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念超越了西方文明交往观中的冲突思维、优越思维、中心思维,为人类文明交往提供了全新方案。在“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下,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观的对外传播对于国家国际形象的塑造、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跨文化语境下,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观的对外传播面临身份认同、文化差异、刻板印象、人才缺乏等诸多挑战。因此,应立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寻求跨文化共情,进一步做好核心话语的提炼转译,创新对外传播方式,加强人才保障,提升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观对外传播的有效性,促进国际社会对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观的认知与认同,推动理论优势向现实效能有效转化。

    2025年05期 No.309 40-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5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人工智能多维阐释

  • 横纵链接:数智赋能基层社区治理的媒介基础结构

    陈苓钰;周庆安;

    媒介技术发展重构了基层治理的权力结构,数智媒介亦在我国基层治理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基层治理媒介实践呈现出多元使用主体共存、多种传播渠道并行、多样媒介形态交融的特点。基层治理场域中存在“政府—社区组织—社区居民”之间宏观至微观层次的纵向链条,而微观层级内部的居民个体间通过媒介行动还存在紧密的横向链条。横向与纵向的两个链接相互交织、共同嵌入传播环境之中,形成了一种超越时空限制、持续流动的行动流。数智赋能基层媒介的横纵链接是一个动态的、互动性强的信息流动系统,进一步加强了基层治理中社区居民的主动参与和自我治理能力。

    2025年05期 No.309 48-58+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9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突破边界:人机情感交互中的伦理风险及其治理

    赵云泽;黄子婷;

    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的进化,其在与人类互动的过程中已突破人类情感边界,拥有了同人类情感的共鸣与纠葛,随之而来的伦理风险也日益凸显。人机情感交互中主要存在三大风险:情感欺骗、人际交往恶化和隐私泄露。其形成原因主要包括使用者所产生的情感迁移与沉浸、机器学习的算法歧视和机器人开发中的情感矛盾等。基于技术发展与伦理价值之间存在的复杂张力,应从管理者、生产者和使用者三个维度展开风险治理,即管理者层面构建人机共生的伦理与法律框架,生产者层面拓展从技术设计到伦理的责任,使用者层面提升技术素养与伦理意识等。为避免人机情感交互中的伦理矛盾与危机事件,三者需合力构建“人机共生”的和谐生态系统,使人类与机器在情感的纽带中共同进化、彼此成就。

    2025年05期 No.309 5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8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新文科前沿理论与方法

  • “五位一体”:文科实验室的高质量发展

    李阳;孙建军;

    文科实验室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内容。迈入数智新时代,文科实验室建设进入蓬勃发展期,但也面临多重挑战。当前,文科实验室需要建构有自身特点的实验逻辑和实验研究路径,并在文理交叉融合中凸显文科话语。面向文科更新和转型需求,文科实验室需要打造“五位一体”的能力体系,包括战略能力、管理能力、数据能力、技术能力与服务能力。还需要在深度交流与协作、持续性的投入、与社会实践的嵌连、本土化与国际化融合等方面着力,以新范式、新能力、新路径更好地赋能新文科研究与实践。

    2025年05期 No.309 7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2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多源流理论视域下新文科实验室建设问题及对策

    陈先才;柯力;

    在全球信息技术创新的背景下,新文科实验室成为驱动高等教育现代化及学科交叉融合的关键平台,然而,其建设遭遇诸多挑战,教学内容更新滞后,资源配置失衡,管理体制陈旧,这些均制约了创新能力的激发与服务功能的发挥。多源流理论为新文科实验室建设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从问题流来看,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从政策流分析,资源分配不均,政策执行与实践操作相去甚远;从政治流观察,利益相关群体间的矛盾削弱了政策实施效果。新文科实验室的高质量发展需面对这些挑战,优化资源配置,健全管理体制,强化学科间的交叉协作,并提升政策执行效率,以打开“政策之窗”。

    2025年05期 No.309 85-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2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青年学人论丛

  • 行政机关处理公共场所个人信息的路径分野与制度统合

    李晓萍;

    行政机关处理公共场所个人信息的法律规制存在隐私和个人信息保护两种分析路径。前者判断信息处理行为是否侵害公民“合理隐私期待”,后者判断是否构成个人信息自决权干预及干预是否具有正当性。鉴于个人信息保护对隐私保护的工具性价值,以及较高的法实证化程度,我国公共场所个人信息保护宜选取个人信息保护路径,并可借鉴欧洲人权法院的“合理私人生活期待”标准,将两种分析路径统合于《个人信息保护法》框架下,对暴露于公共场所的个人信息加以保护,视处理行为对个人信息权的不同干预程度检视干预措施的合法性、目的正当性及必要性。

    2025年05期 No.309 95-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9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数字艺术史的形式主义重构与范式革新

    刘子琦;

    伴随着数字化与智能化浪潮的冲击,艺术史领域的传统研究方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一方面,以作品形式特性为分类依据的经典艺术史研究范式,日益显露出其时代局限性与历史语境的滞后性,亟须进行现代性反思与重构;另一方面,以独特的二进制语言为基础的数字艺术史,凭借其卓越的数据集存储、艺术图像识别与分类算法、特征可视化等计算手段,将原本只能单一并置的元素如图像、声音和文字,整合到统一的艺术创作过程中协调运作。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与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科际对话,而且在艺术史研究的现代化进程中,逐渐确立了一种通过数字计算手段形成的、让机器自身去描述所看之物的艺术史书写新方法,从而实现了对传统艺术史审美观念的突破与研究范式的革新。

    2025年05期 No.309 105-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8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当代中国经济研究

  • 耐心资本推动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逻辑理路与策略选择

    兰筱琳;黄茂兴;

    耐心资本是一种在期限和结构特征上更加匹配于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金融供给,其坚持长期主义、深耕价值投资、风险波动高耐受和多元资本强集聚的特点能够有效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题,是打造适配民营科创企业融资需求的金融服务体系、助力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有力抓手。未来,要结合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特点寻找耐心资本的着力点,打造有稳定预期、有优质对象、有坚实保障、有良好环境的耐心资本投资链条,以更多元的融资体系、更强劲的盈利能力、更完善的服务保障和更健全的资本市场功能,加快塑造耐心资本发展生态,着力提升民营企业创新质效。

    2025年05期 No.309 118-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8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物流产业绿色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与动态演进

    俞彤晖;吴瑞福;

    物流产业绿色发展,对于实现国民经济高质量循环畅通至关重要。基于2006—2022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全局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及马尔科夫链等方法,对我国物流产业绿色发展的实际水平、地区差异、空间分布及动态演进趋势进行研究发现:考察期内,我国物流产业绿色发展水平总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同时其空间非均衡特征不容忽视;区域间差异在我国物流产业绿色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中占据主导地位。从动态演进趋势看,物流产业绿色发展水平整体呈现向高水平移动且趋于收敛的趋势,特别是在引入空间因素后,各地区间的发展水平在交互作用下呈现明显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因此,为协调推进我国物流产业绿色转型,需要持续完善绿色物流政策体系,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物流产业,并着力强化区域间协调与合作。

    2025年05期 No.309 130-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6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实践

    梁泳梅;

    在“管资本”国资管理体制中,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处于对接政府与市场的关键位置,承担着服务国家战略目标、增强国有资本流动性、提高国有资本回报、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等重要功能,“国有独资股权+市场化运作模式”的制度设计融合了市场配置资源与政府调节经济的相对优势,是对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方式的新探索。在实践中,以中国诚通、中国国新为代表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在服务国家战略、助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面临资本补充渠道有限、金融业务实力偏弱、考核机制针对性不足等制约因素。为推动国有资本运营公司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建议探索形成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资本补充机制,支持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合理开展金融业务,完善针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考核机制。

    2025年05期 No.309 144-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0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马克思主义经典诠释

  • 辩证法是理性认识的法则

    杨春时;

    当前通行的辩证法理论认为,辩证法是对客观世界的性质和规律的反映。但这种辩证法具有实体化的性质,抹杀了主体认识的辩证性质。辩证法应该建立在存在论基础上,它是认识世界的方法论,它的运用形成了理性认识,以把握现实世界既存在又非存在的矛盾性。康德的“二律背反”是理论理性僭越到本体界导致的悖论,而辩证(理性)认识是以存在理念(本体论)为依据,揭示现实事物(现象界)的矛盾性,故辩证(理性)认识是逆向的“二律背反”。辩证法作为理性认识的法则,包括统一对立法则和肯定否定法则。统一对立法则不同于苏联辩证法的实体化的对立统一规律,即所谓事物内部矛盾斗争推动事物发展的规律,而是对存在同一性分化造成的现实世界的矛盾性(世界与主体既统一又分离)的认识,并形成了时间维度上的传统和变革范畴以及空间维度上的主观性和客观性范畴。肯定否定法则也不同于苏联辩证法的实体化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即所谓事物自我否定而发展变化的规律,而是对存在的本真性失落导致的现实世界的矛盾性(世界既实有又虚无)的认识,并形成了认知维度上的本质和现象范畴以及价值维度上的自由和必然范畴。

    2025年05期 No.309 155-168+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7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自然观视域下青年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学术关系重思——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中心的考察

    毕秋;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学术关系是学界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研究中的焦点问题。从形式上看,《手稿》的自然观貌似带有明显的费尔巴哈因素,马克思也充分肯定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开启的物质本体论革命,认可费尔巴哈自然观的感性出发点、人与自然统一关系思想、对象性原则的积极作用。然而,就理论实质而言,《手稿》的自然观不能与费尔巴哈的自然观混为一谈。马克思积极借鉴黑格尔劳动辩证法的合理思想,并以之为理论武器批判费尔巴哈直观自然观的三重缺陷,即主体能动性缺失、实践思维方式缺场和历史考量缺席。《手稿》的自然观本质上是以唯物主义实践观为基石的人化自然观,实现了对费尔巴哈直观自然观的超越。澄清《手稿》自然观的真实性质及其与费尔巴哈自然观的重大差异,有助于深刻认识《手稿》及其自然观的学术地位,正确把握青年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学术关系,科学评价“费尔巴哈阶段论”的是非得失。

    2025年05期 No.309 169-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0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公共管理与社会建设

  • 以叙事学推进社会学的质性研究

    刘亚秋;

    探索叙事研究对于扩展社会学学科界限和推进社会学的实质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叙事理论中“形式”和“内容”的区分,是叙事分析的一种认识论。“形式”在现代叙事学中意味着固定的结构、专业性的水准,以及科学思维等,传统社会学的质性研究与之类似,其所践行的是因果逻辑为主导的机制分析。而强调关键“细节”或“特例”的叙事社会学,溢出了传统质性研究的范畴,与广义叙事学之间建立了关联。相比于宏大叙事,有关“细节”的叙事,体现为一种微观视角,但往往也指示着重要的事件。对“细节”的讨论在叙事学传统中,其方法秉持“严肃的观察”原则,具有不拘一格的特征,它遵循从碎片中观察总体的认识论原则,尽管存在去历史化等局限性,但为认识社会的另一面向提供了有效途径。通过叙事理论反思社会学研究的既有形式和规范,并不意味着形式和规范不再重要;而是在引入细节叙事理论的基础上,重新构建这一学科的形式和规范,以推动社会学的实质性研究。

    2025年05期 No.309 179-189+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5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历史社会学中的知识继承与反向运动

    李钧鹏;王东猛;

    作为社会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历史社会学有颇为复杂的发展轨迹。无论是从学科性质、研究方法、研究议题、代表人物等维度梳理历史社会学的发展历程,还是以时间为线索呈现历史社会学的研究状况,既有研究都忽视了知识积累过程中的知识竞争和利益冲突。从知识运动视角来看,历史社会学中可以构建知识继承与反向运动这两种机制来进行过程分析。基于对结构功能主义和抽象经验主义的反向运动,历史社会学实现了结构分析路径的知识继承。受到文化转向的影响,文化主义者对结构分析做出反向运动,并引领了新一轮的知识继承。对文化阐释和意义解读的过度强调引发了认识论困境,从而推动了结构思维的辩证性回归。

    2025年05期 No.309 190-20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2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激励相容与价值共创:平台型社会治理的行动逻辑

    杨宏山;何沐雨;

    数字平台企业具有营利性和公共性双重属性,是社会治理的重要行动主体。构建平台型社会治理体系既要发挥数字平台企业的作用,也要创新运营和激励机制,促使企业目标与公共价值相兼容,实现价值共创。根据项目的创新性和行动路线的明晰度,政府与平台企业合作有共创试验模式与授权运营模式两种类型。政府通过政企合作途径,发挥平台企业的技术和数据资源优势,创新公共数据运营机制,能增进社会效益。平台型社会治理依靠信号传导、信任承诺、合规监管、反馈学习等机制进行运作。促使平台向善需要在多方主体之间增进互动,强化平台规则监管,培育第三方算法审计机构,防范技术陷阱损害公共利益。

    2025年05期 No.309 205-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1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柏拉图哲学引介与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起步

    蒋述卓;吴昊;

    中国学界在晚清正式接触柏拉图思想,相较近代西学而言,柏拉图与古希腊思想在晚清西学东渐中并非主流。20世纪20至30年代,在周作人、吴宓的大力推广之下,学界逐渐形成一股古希腊热潮,学衡派成为传播古希腊思想文化的主阵地,柏拉图对话的汉译得以展开。在此之后,中国学界对柏拉图推崇备至,柏拉图哲学、美学与中国先秦思想的比较研究盛极一时。中国近现代学界对柏拉图哲学的接受始终是立足于中国语境、面对中国问题的,引介柏拉图与古典西学是为了从根基处理解西方,进而复兴中国自身的思想资源、激起中国的文艺复兴,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中国文化之现代化。这段文化历程,为新时代文化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2025年05期 No.309 216-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2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名士精神:中国文化的超逸维度

    林朝霞;

    名士是中国传统社会具有隐逸精神的特殊士人群体,名士文化也作为文化小传统深刻地影响着主流文化。名士精神是名士文化的核心,其精髓是追求自由的超逸性。名士精神继承了先秦贵族精神并吸纳了其他多元文化,而儒家主导的主流文化是平民文化,故名士精神与主流价值形成既对立、疏离又互补、融合的关系。名士精神反驳或修正了实用理性,增强了中国文化高蹈超逸的一面,推动了思辨哲学和审美意识的发展,是中国文化、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

    2025年05期 No.309 225-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4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清代国家治理中的信息传递机制——以提塘制度为中心的历史考察

    陈支平;吴晓非;

    提塘作为政治信息传递的重要渠道,是清代进行国家治理、维系专制统治的得力工具。提塘的设置、职责以及铨选,均有一套严格且复杂的管理制度,地方督抚在提塘铨选中拥有较大话语权,但铨选制度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塘饷银作为提塘的运作经费,需按季于地方督抚处请领,而各省的开支并不在正项中扣除,其来源于地方州县收取邸报的各官,并按季出具报资。清代提塘制度在中央与地方的实际运行中与制度设计背道而驰,提塘非法传递政治信息,勾连泄漏买卖机密信息,在中央与地方逐渐出现以提塘为主体,官员、士绅等为共同参与者,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信息买卖为中心的经济交易链条。清代提塘制度的演变轨迹,既展现了传统中国“文书治国”的治理智慧,也暴露出集权体制在应对社会变革时的制度性缺陷。

    2025年05期 No.309 236-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0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